字級
- 大
- 中
- 小
圖說: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(前排中)與眾合影。 人間社記者徐豔梅攝
圖說:心保和尚開示人間修行法門。 人間社記者朱俊彥攝
圖說:信眾提問。 人間社記者徐豔梅攝
圖說:信眾聆聽智慧法語。 人間社記者徐艷梅攝心保和尚法駕西方寺 開示人間修行之道
2025-08-02
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7月29日法駕佛光山西方寺,開示人間修行法門並答疑解惑,百位信眾精進聽聞法義。
心保和尚以「四聖諦」作為開場主題,闡述人間是修行的好地方。「苦」雖令人畏懼,卻是逆增上緣;生於天上雖樂,卻沒有逆增上緣可修。娑婆雖苦但勘忍,正是修行的好地方,莫要懈怠。「集」為煩惱生起的因緣,應遠離之;「滅」為三毒之息止,得見清涼解脫之境;「道」則是修行方法。人有累劫善根才會學佛,而今雖生於佛後仍得聞法的寶貴機緣,則務必鞭策自己要把佛法入心。
生於佛後如何見佛?學佛不能只停留於表相,《金剛經》說三十二相是佛,平等、慈悲、智慧就是佛。念佛並非只是口中稱念,還要念如來十號功德,比如應供、正偏知,從心中與佛相應,才是真正的「見佛」。又以《阿含經》義理,闡述「第一義空」,了解因緣生滅、無常無我,即是佛法的核心。
如何證明無我?《金剛經》說無我相,佛法是可以被證明的。比如從年老中感悟色身非我所、不能控制,受想行識亦非我所。可再深入思維,感受從何而來?因觸而來,觸因六根接受外六塵而來,因此隨因緣起滅,所以「照見五蘊皆空」。
感官的樂是初級的,文化之樂較上一層,最上一層的是布施解脫之樂。樂有四種:助人為樂、自得其樂、知足常樂、解脫最樂,唯有破除貪瞋痴方得究竟之樂。對治我慢、愚痴、懈怠,更需以般若智慧破煩惱金剛,步向佛果之道。
心保和尚再舉佛陀弟子須跋陀羅與蓮花色比丘尼之例,說明因緣成熟皆可得度,勉眾「善用其心,成就善妙功德,切勿再隨業流轉,那是苦海無邊,當自策勵精進修行。」。
心保和尚以「四聖諦」作為開場主題,闡述人間是修行的好地方。「苦」雖令人畏懼,卻是逆增上緣;生於天上雖樂,卻沒有逆增上緣可修。娑婆雖苦但勘忍,正是修行的好地方,莫要懈怠。「集」為煩惱生起的因緣,應遠離之;「滅」為三毒之息止,得見清涼解脫之境;「道」則是修行方法。人有累劫善根才會學佛,而今雖生於佛後仍得聞法的寶貴機緣,則務必鞭策自己要把佛法入心。
生於佛後如何見佛?學佛不能只停留於表相,《金剛經》說三十二相是佛,平等、慈悲、智慧就是佛。念佛並非只是口中稱念,還要念如來十號功德,比如應供、正偏知,從心中與佛相應,才是真正的「見佛」。又以《阿含經》義理,闡述「第一義空」,了解因緣生滅、無常無我,即是佛法的核心。
如何證明無我?《金剛經》說無我相,佛法是可以被證明的。比如從年老中感悟色身非我所、不能控制,受想行識亦非我所。可再深入思維,感受從何而來?因觸而來,觸因六根接受外六塵而來,因此隨因緣起滅,所以「照見五蘊皆空」。
感官的樂是初級的,文化之樂較上一層,最上一層的是布施解脫之樂。樂有四種:助人為樂、自得其樂、知足常樂、解脫最樂,唯有破除貪瞋痴方得究竟之樂。對治我慢、愚痴、懈怠,更需以般若智慧破煩惱金剛,步向佛果之道。
心保和尚再舉佛陀弟子須跋陀羅與蓮花色比丘尼之例,說明因緣成熟皆可得度,勉眾「善用其心,成就善妙功德,切勿再隨業流轉,那是苦海無邊,當自策勵精進修行。」。
最新消息
發現佛陀的幽默 心保和尚與印尼信眾接心
2025-11-25《星雲大師全集》【傳記】 百年佛緣──生活篇.我的母親──徒眾們口中的老奶奶4-1
2025-11-25爾有寺「三好兒童快樂營」
2025-11-24iACT跨宗教感恩日慶典 香雲寺、佛光會與會
2025-11-24文山區佛光人義賣暨福報蔬食推廣 捐助創世住民傳遞溫暖
2025-11-24寶華寺佛學講座 塵中修出清淨心
2025-11-24日光寺法座會 張群談看見改變的力量
2025-11-24新營講堂發揮佛光愛 捐血救人福利社會
2025-11-24尋訪千年聚落與眷村記憶 台中傳燈分會舉辦清水走讀
2025-11-24河道探險活動 墨爾本佛光童軍展現團隊精神與戶外技能
2025-11-24
相
關
消
息







